Warning: foreach() argument must be of type array|object, null given in /home/harbour/www/archive/wp-content/themes/fox/inc/admin/import.php on line 323
搏鬥中的醫學界 - Harbour Times

搏鬥中的醫學界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whatsapp

本文由記者Benny Kwok翻譯。原文《Doctors at War》由記者Benny Kwok所寫,已於5月24日刊登。

政府提出醫委會改革方案後,令醫學界怨聲四起。醫生擔心方案改變了醫委會內委任和選舉席位的比例後,醫生的聲音將被削弱。政府和病人組織堅持不退讓,這場針對醫學界之戰將越趨混亂。


負責監管香港醫療界的香港醫學委員會(下稱「醫委會」),近期成為政府針對的改革對象。政府在2月公布《2016年醫生註冊(修訂)條例草案》(下稱《條例草案》),希望增加醫委會的業外委員數目,改善現時的投訴調查及紀律研訊機制,以及方便非本地培訓醫生來港執業。

政府希望《條例草案》可在6月,或在7月中今屆立法會會期完結前獲表決通過。可是,很多醫生擔心他們在醫委會的聲音在《條例草案》通過後被削弱,故此他們不給《條例草案》順利通過。同一時間,在《條例草案》中獲得權益的病人代表組織,熱切期待草案可通過。

假如你不清楚來龍去脈,便可能會好奇各方為何對《條例草案》爭論不休。政府和醫生雙方的論據均很複雜,如果你仍有意欲讀下去,筆者無言感激。

權力均衡

《條例草案》最受爭議的部份,是有關醫委會中選舉席位和委任席位的比例。醫委會現時有24名成員,選舉議席中,7席由香港所有註冊和有限度註冊醫生投票選出,7席由香港醫學會會董投票選出,即是醫生一方掌控了一半議席。

另外的14席由行政長官委任,當中10席是委任香港大學、香港中文大學、衛生署署長、醫院管理局和香港醫學專科學院(下稱醫專)分別提名的人選,餘下4席由行政長官自行挑選業外人士委任。

《條例草案》計劃把行政長官的業外人士委任席位額外增加席,即是把醫委會成員數目由24人增至28人,並把醫生的聲音變成少數。政府表明,這個坊間俗稱「4+0」的方案「可助醫委會引入新思維及擴闊視野」。

醫學界組織如醫學會香港西醫工會香港公共醫療醫生協會香港護士協會,均反對削減醫委會內的民選醫生席位。

醫學界分裂

為了回應醫學界的反對訴求,政府期後提出「4+2-2」方案,即是把起初由醫專提名並經行政長官委任的2個席位,變成由醫專自行提名和選出2個席位。這樣的話,即使新增的2個選舉席位只是由單一醫學界機構選出,選舉席位和委任席位的比例便可維持均等。

醫學會及其立法會代表梁家騮、公共醫療醫生協會和傘後組織杏林覺醒,仍然反對「4+2-2」。

梁家騮稱:「不是所有註冊醫生都是醫專的成員,這意味政府所建議增加的2個額外選舉醫委會席位,不能完全代表醫學界。」

梁家騮提出「4+4」和「6+6」方案,意指應同時增加4席業外人士委任席位,或兩者同時增加6席,令醫委會內的選舉和委任席位維持1比1。可是,政府以「因醫委會現時已有 24名醫生委員」為理由,隨即拒絕了梁家騮的兩個方案。

13274967_10154339521040832_1799122513_o

醫學會前會長史泰祖支持「4+2-2」。

他解釋:「『4+2-2』、『4+4』和『6+6』我都接受,不過『4+2-2』最為各方接受,所以我才支持此方案。」史泰祖辭職前與醫學會立場一致,均同意「4+4」是最佳方案。

醫學界大老蔡堅警告:「如果草案最終未有接納醫學會的修訂建議(即『4+4』或『6+6』),醫學會將視為梁振英的政策敗筆。」

蔡堅:醫學會被政治勢力分裂

敢言且在醫學界影響力巨大的蔡堅,計劃在7月競選個人的第四次醫學會會長一職。蔡堅指控史泰祖「心懷不軌」,並稱:「史泰祖出任醫學會會長期間,醫學會支持梁家騮的『4+4 』,但當史泰祖與(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見面後,便徹底改變立場。」

史泰祖離任前在醫學會內提議公投,以決定是否把現時醫委會內一半選舉席位由醫學會會董選出的做法,變成全部由香港所有註冊及宥限度註冊醫生一人一票選出,但其建議不受歡迎,他在5月1日被迫辭去會長一職。蔡堅和醫學會會董鄭志文均強調,醫委會內個選舉席位由醫學會會董控制,有助團結醫學會以及醫學界。

蔡堅說:「梁智鴻在1996年出任醫學會會長期間,協助醫學會在醫委會內爭取了7席。他的目的是為了增加醫學會在應對政府的醫療政策時,可與政府談判的籌碼。」

香港13,000名註冊醫生中,當中9,000人是醫學會會員,令醫學會成為全港會員人數最多的醫學界組織。在2006年和2011年兩屆行政長官選舉委員會醫學界選舉中,醫學會均在30席中取得15席。

蔡堅警告:「如果草案沒有接納醫學會的修訂建議(即『4+4』或『6+6』),醫學會將視為梁振英的政策敗筆,這絕對影響醫學會在行政長官選舉中的投票取向。」

單單增加業外人士並不足夠

政府另一增加醫委會業外人士成員的原因,是改善醫委會的投訴調查和紀律研訊機制。政府聲稱,草案有助減少處理投訴醫生個案的時間,由現時的58個月減至36甚至24個月

草案建議改革初級偵訊委員會(偵委會)和研訊會議的紅成和法定人數,當中偵委會和研訊會議均是醫委會內,處理針對香港醫療人員投訴的機制。改革後,業外人士在處理投訴以及調查的機制中,獲得更大權力。政府期望,一旦醫委會的人數增加,醫委會可同時召開兩個偵委會。

醫學會、公共醫療醫生協會、梁家騮和蔡堅均擁護「4+4」,即增加4個委任的業外人士席位時,應同時增加4個選舉產生的醫學界席位。

當中,醫學會和蔡堅均強調需要增加醫委會內的醫療專家,原因是整個投訴機制,需要有醫學知識和獲提供專業意見,才可有效運作。

蔡堅為了以示反對政府只增加委任的業外人士席位,他於5月16日辭去偵委會主席一職。

2016-05-19 16.54.02

蔡堅給《港報》在他位於旺角太子道西、年代最久遠的診所內,拍攝所存放的投訴個案文件檔案。他稱:「每個檔案代表一宗投訴個案,檔案文件越厚,即是投訴個案的內容越複雜。」

公共醫療醫生協會甚至列出現時醫委會整個調查及投訴機制的「9個樽頸」,例如官僚作風、醫療成員人數不足以致未成湊夠法定人數開會,以及缺乏開會場地等等。這些樽頸引來嚴重的研訊拖延。香港歌手張崇德及其前演員妻子劉美娟在2005年所生的兒子,於出世後不久夭折,兩夫婦花了9年才獲醫委會判定投訴有效

香港社區組織協會轄下香港病人權益協會,批評醫委會處理張崇德夫婦投訴個案所用的時間過長

醫學會前會長史泰祖:「我支持所有可為病人充權的想法。」

病人有了發言權

爭論如何改革醫委會制度時,各方唯一同意的是認為應該給病人發聲。

政府在草案中提出,4名新增的委任成員中,3人來自病人權益組織,餘下1人來自消費者委員會。政府認為,增加4名業外人士可加強醫委會的問責性、提升其透明度和公信力,以及可助醫委會引入新思維及擴闊視野

對於醫生一方,只要他們在醫委會的聲音不被削弱,他們願意給予病人在醫委會內表達意見。

史泰祖更全力支持有更多病人代表加入醫委會。他說:「病人有更多渠道索取醫療資訊,對他們越有利。我支持所有可為病人充權的想法。」

監察醫生

病人組織如香港病人組織聯盟香港社區組織協會香港病人政策連線均贊成增加醫委會內的病人代表比例。3個組織均認為,當有額外3席獲分配予病人代表,這些新成員便可制衡醫生的影響力。

香港病人政策連線主席林志釉向《港報》表示,政府的方案中,新增的4個委任業外人士席位中,3個來自病人組織,我認為病人代表可以成為『造王者』,平衡政府和醫生的在醫委會內的權力。」

根據病人政策連線提交給立法會的意見書,該會甚至提議政府把行政長官可使用的8個委任選擇中,分配6個予病人代表。

可是,蔡堅不點名質疑部份病人的獨立性存疑。他說:「個別病人組織與醫管局關係密切,政策立場上往往一致。」

小彬紀念基金聯席創辦人:病人權益日益重要

小彬紀念基金主席兼聯席創辦人馬夏邐,於5月18日在香港推出獨立的醫療服務網上平台醫智 。她強調:容許病人暢所欲言反映意見是非常重要。(按此閱讀有關醫智的報道)。

「未來的醫療將明顯以病人為本,意味決策時不能忽略病人的聲音。」馬夏邐解釋:「即是每間醫院、每間醫院的董事局、每個關於醫療事務的政府和非政府政策部門……都需要考慮病人的意見,我不認為在今時今日的世界可以忽視病人權益。這不是我說的……畢馬威麥堅時的報告也說:醫療產業未來最重要的一環,就是病人的意見。」

馬夏邐的3歲兒子小彬在2009年因突然患上由肺炎鏈球菌引發的腦膜炎,最終不幸逝世。她稱自己不是醫護界出身,因此拒絕評論醫委會改革方案一事,但也稱「醫委會自己亦知道需要改變」。

本地培訓醫生的權益不受影響

《條例草案》的第三個目的,是透過延長有限度註冊醫生註冊及續期的有效期由最多一年至最多三年,便利非本地培訓醫生(特別是專科醫生)到港執業

有醫生擔心,一旦政府的方案獲通過,更多獲委任的業外人士將給予政府更多機會介入醫學界,例如放寬中國大陸醫生來港執業的限制

梁家騮不同意此說法,並稱這個建議與是否影響本地培訓醫生的權益是兩回事。

「就算非本地培訓醫生在香港獲延長註冊及續期,假如他們不獲醫學界組織開出聘用合約,他們依然不能在香港執業。」梁家騮解釋:「因這項政策而獲益的,不是非本地培訓醫生,而是在港大和中大任教的海外醫學教授,原因是聘用他們所需的行政程序可獲減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