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reach() argument must be of type array|object, null given in /home/harbour/www/archive/wp-content/themes/fox/inc/admin/import.php on line 323
Harbour View: 讓國際企業置身事外 - Harbour Times

Harbour View: 讓國際企業置身事外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whatsapp

【英文原文按此

香港一向以國際貿易中心自居,總部林立,資本雲集,實在不愧其「亞洲國際都會」的盛名。在一名來訪學生問及上海和新加坡是否會對香港構成威脅這個老生常談的話題時,我們只是輕描淡寫地搖了搖頭:甚麼都不會發生,不過都是障眼的紙老虎而已。

然而,過去幾個月中發生的種種,卻很可能使上述的擔憂變成現實。這三座城市的共同點是國際商業不必攪入當地權力鬥爭的渾水。儘管它們大可以放心大膽地談論金融規管,創新激勵,或是國際學校的質素問題,當地的權力鬥爭則向來被嚴格地擋在門外。

作為身在異鄉的異地人,外國商人對這樣的安排頗為滿意。他們的民族價值自有他們的政府〔也就是相應的使領館〕負責代表,而他們則只需遵守地方法規,踏實經商營業便可。有時候他們可能也會被邀請,通過透明和專業的渠道,來提供一些專業意見和支持。參與者對政府的洗耳恭聽往往也相當滿意。但無論如何,這是兩者間如生意般的坦誠交易,如此而已。只是,過去幾個月發生的事件卻漸漸為這扇緊閉的大門打開了一些縫隙。

趟入渾水
本地商團對「佔中」的種種公開抨擊已有些時日。意料之中的,出於商業利益〔在中國內地的業務〕的考量,他們的立場自然傾向中央政府。這不僅包括中資,或明顯和中國掛鉤的港資利益,還包括一些外表看似外資或國際,卻其實深深紮根於香港的團體,譬如印度和巴林商會。

真正出乎意料的是國際公司和外國商會的「佔中」討伐。當然,它們並不是純粹的「國際」,其會員或員工很可能牽涉到大大小小的香港利益團體,混雜各種千絲萬縷的聯繫。最為顯著的事件便是由印度、巴林、義大利和加拿大商會,以及香港總商會聯名發出的公開信〔參見第26期〕,然後四大會計公司的發函。甚至連匯豐銀行都蠢蠢欲動,意有所為。

惹事商會
6 月10 日發表的這份公開信,儘管對本地商會而言殊為尋常,但義大利和加拿大商會的參與卻是震驚四座——起碼在它們自己的會員中。傳統上涇渭分明的政治界限被暫時遺忘,今後是否仍能井水不犯河水也成未知。儘管這些涉事的商會至今對事件不予置評,但本報早前的報告顯示,事件背後曾有將所有國際商會拉下水的努力。而這一努力,據本報多方情報〔不便公開披露〕表明,來自代表中聯辦方面的間接勸籲。其中涉及的獎懲並不明晰,但大多數商會選擇婉言謝絕,置身事外。

暫時看來,義大利商會似乎成功逃過公眾視線,但加拿大商會就不這麼幸運了。公眾對領事館和商會間關係的誤解部分地導致了一場小型的社交媒體風暴。〔儘管很多國家的領事館和商會間存在非常緊密的聯繫,但英屬國家包括英國、美國、澳洲、加拿大和紐西蘭商會卻是嚴格獨立營運的團體,只不過通常在商務推廣方面和領事館有緊密合作。〕加拿大領事館,為商會的立場受到不少負面指責,從而不得不公開申明兩者間的獨立個體關係,並指出加拿大政府其實「強力支持香港的民主發展」。甚至連外長John Baird 都特意在推特上為其三萬粉絲做出特別聲明。儘管這並不涉及香港政壇,但此事仍被認為是北美官方快速反應的一個可見渠道。鑑於居港的加拿大人達三十萬之多,加拿大領事必須對民意相當敏感。顯然這些發聲者並不滿意。

其它婉拒的國際商會則感覺到這份聲明將造成分裂,且得益不明。商會中本地和國際會員的混合本質將可能對議題的討論產生關鍵影響。很多會員可能會質疑究竟為何需要介入此事。而大多數領導層甚至完全不認為有討論的必要。在低稅、清潔空氣和國際學校質素上,所有人都能達成共識。而本地政治,未必如此。

四大介入
四大會計師事務所也在6 月27 日發表公開信〔只有中文版〕,參與這場混戰。再次,本報的線索證實它們受到要求介入事件、發表聲明的直接勸籲。四家公司全都表示同意。四大為那些希求在紐約等地上市的內地公司審計的質量已經遭受質疑而為之掙扎,今次再次遠離不問政治的常規,實在讓很多人大跌眼鏡,震驚不已。儘管那些在中環辦公的公司有擔心正常營業受影響的合理顧慮,但其作為審計引以為傲的專業獨立卻會受累於這些政治立場。

更添戲劇色彩的是,四大的雇員對上述公開信很不以為然,隨即就發表了另一封與之前截然相反的信件。因為不具署名,所以不知第二封信件的參與者究竟是底層員工,還是高層合夥人,或甚至非會計人士。但顯然,有人不滿意。

得失損益
讓筆者百思不得其解的是這一決策的得失損益。究竟是否有確實的利益,還是直接的威脅,還是兩者竟都不必要,不過是權威發話,照章執行而已?本報在招聘時也多見這種情形。很多新聞系的畢業生來自內地。他們通常都文筆不凡,敬業有加,卻也大都直白地表明,寫稿時當然會自我審查,不然這世界該怎麼運行呢?

大部份國際商人自然不會這麼輕易就範。但商界的意識衝突正在逐步擴拓。西方和拉美國家的商人大多抱有民主的傳統且牢牢篤信這些價值。但還是那句話,作為身在異鄉的異地人,他們緊緊地卻沈默地握著這些信條。然而要他們做出與此相反的公開聲明,就將他們拽入公司內部香港員工的雷區,被視為出賣者。而外界同事則會不解為何他們要踏入這一事不關己的泥潭,使公司或本國的商業社群被自己的國人唾棄。他們,在心底一定知道事有不妥。

人們通常接受商界可以不問政治,除非整個公司的運行和創業者的價值觀緊緊掛鉤,諸如賴昌星、帝理邁,或被政府強迫做出違反業主價值體系的事情〔譬如美國奧巴馬醫改要求所有僱主包括帶天主教背景的僱主為其雇員的避孕套買單〕。通常而言,不論公司員工職位高低,持有多強烈的政治宗教或其它觀點,只要沒有在全體達成共識或立下法規的情況下,公司就不是他們發聲的平台。

畢竟,大多數人只希望安心做事,服務顧客,贏得利潤。上海也好,新加坡也罷。當地的某些經營許可有可能需要費時費力9去協商,但即便麻煩,也是營商的正常部分。然而當地政治卻是他們大可不必理會的麻煩。

分而破之
這似乎很有孫子兵法之意。林肯曾說「分裂的房子不能維持原狀」,然而內訌倒底還是產生了。不論是本地機構諸如香港律師會以及香港大律師公會,還是外國領事館及商會,或者間於中間的會計師事務所及旗下的本土或國際員工,無一例外,沒有人能從分裂中獲益。家和,才能萬事興。

有人說「佔中」會有損香港的經濟前景,另一些人則對此言論嗤之以鼻。發現真相的辦法只有一個。但是如果國際商業發現自己必須被拉入香港本地政治鬥爭的渾水,那麼上海和新加坡就會開始更具誘惑。

政治往往讓商業變形,製造了一批服務於政府而非顧客的遊說怪獸。而香港的魅力就在於國際商業可以安心經營,而他們的員工作為國人仍可在工作之外追尋自身目標。打破這種平衡對香港有弊無益。是時候停下紛爭,讓國際商業置身事外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