樂手Gordon Downie 的一句名言「沒有什麽是真的死了,只是有點疲累吧」,剛好能用來描述香港的一些議題。當年衍生競爭事務委員會的那套思維最近又再度興起,原因很可能是因爲委員會難以找到一個值得針對的對象。在香港,那些真正的壟斷和合謀定價都是政府的保護政策一手促成。這些受保護的企業和行業都不受新的競爭法的規管。那麽多年來,還是有人會不斷針對這些企業和行業而漠視背後的因由。
這次被針對的對象是油站。商務及經濟發展局在2005年發表的報告成功地把有關油價的議題壓下,但輿論在最近再度被掀起。正如Gordon Downie所說,一個議題沉寂下來並不代表它永遠消逝。消費者委員會可能忘記了他們日前所提出的論述在多年前已經被徹底擊破。以下的圖表可以作解釋:
(黃色的部分表示你所付的錢其實一大部分進了政府的口袋)
這也解釋了爲什麽在惠康買啤酒只需$9 ,但蘭桂坊卻要價$60。原因是我們並不只在付大麥和水的錢。同樣地,在圖表中的「成本」(Product Cost) 包含了油、行銷、運輸、員工薪水、機電等等的成本,但相對稅和地價或地租(又政府決定)來説,卻顯得九牛一毛。
消委會現在投訴的,是當石油價格上漲時,油站的價格迅速緊隨(只需4天);但當它下降時,卻需要更長時間。事實上,其實價格有任何下降都足以讓我驚訝。世界上有哪一間公司不是遇上微不足道的藉口(例如消費者認為產品增加成本)就提高價格,而相反則抵抗價格下降的?消委會擔心企業「謀取暴利」,但坦白說,並沒有發生,亦與他們無關。有錢人(車主)和商家想買石油,然後油站從中得利,與消委會又有甚麼關係呢?
只要留意上面的圖表,不難發現其實真正謀取暴利的,是政府。政府一方面資助消委會,另一方面則佔了石油成本分佈的最大份。政府從中得到的收入與行業成本的差額更接近100%。
如果消委員是因爲反對謀取暴利,他們則超越了其監控產品安全和質量的委任目的和職權。如果他們的確是擔心產品安全,這裡根本就不成問題。如果他們認爲消費者權益受損,他們批評的目標應該是政府。
既然他們不願意反咬餵哺自己的手(他們總是想要分配更多預算),就應該放棄涉及油站石油價格等陳腔濫調的指控。當然目前仍有一系列監管問題正阻礙有志的企業加入行列,但這則是另一回事。消委會應破除錯誤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