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郵政今天告訴我們「去殖化」的媒介:郵筒。當局的這一著就如同給了本土派一個口實,令港鐵音樂人示威淪為一個小小的前哨戰。
圖:實在令人乏味。全港的郵筒都會變成這樣嗎?歡迎給我們來函經典郵筒的照片 – 在它們還未被全數取締之前。
Backpfeifengesicht – 我們姑且將這個美麗的德語翻譯為「擺著一副令人不禁想抽打的臭臉」。它正好能用來形容香港郵政提倡郵筒「去殖化」的舉動。當局尤如打著「中國化」的座右銘,意圖藉由取締殖民時代的郵筒,抹去香江的又一集體回憶。
如果有一件事件能被稱之為「本地」 — 或「本土」 — 的話,那就非此莫屬。「捍衛本土」的旗幟將劍指香港郵政,叫人猜度背後的始作俑者,不禁聯想到中聯辦官員在會議上對於印有英國皇室標記的郵筒嚴加批評的場面。
這將是天賜給本土派(又或是泛民)爭取更多區議會選民支持的良機。誰都知道他們在區議會選舉的劣勢,但現在他們只須要做的就是在附近一個英式郵筒旁發起聯署,再旁敲側擊自己的參選人身份即可。
每一位區議會選舉參選人都將被問及他們對此事的見解。像這種每個人都感興趣的議題正是他們宣揚親中思想,又或是為反洗腦行動籌款的擂台。
區議員們會否為當區爭取豁免,抑或以順應「去殖化」向北京叩頭?不羈的自由黨又會如何取捨?
有鑑於政府最近以迅雷不及掩耳的效率斬掉危樹,那些「英奴」郵筒在筆者執筆時可能已經在稍縱即逝的咨詢間消失得無影無踪。如果當局減低公眾示威的風險,兵貴神速實不失為上策。
若然本土派或泛民有任何組織常識,今日就應該大舉動員拿起相機,將自己綁到郵筒上面。正正就是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事情最能煽動眾人的情緒,就如地鐵不讓音樂人帶樂器進入月台一事一樣。這件事絕對有潛質「上綱上線」,且一發不可收拾。一旦發起對抗,雙方都沒有退後的餘地。建制人士,包括政府,必然不會容讓「去殖化」的速度減慢,也不會包容那些牢牢抓住過去的人。而本土派手上,將會得到一項對他們絕對有利的議題。
本土派或泛民今次能否「吃到」郵政局送到入口的「肥肉」,將事情放大處理,將讓我們看到他們是否如外界看待般雜亂無章或被打得一蹶不振。
Rabble-rousers, to your mailboxes!!
要「抽水」就趁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