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人已被電力公司寵壞。如果他們真心希望推動環保,就應效法德國人坐言起行,自發處理問題。比起在利潤管制協議的細節上斤斤計較,從政者應將目光放在其他更重要的議題上。
(由記者Alex Fok 翻譯,原文請點擊此處)
香港在改革能源結構上舉步維艱,只因其對改革的決心不夠堅決。
香港政府近期公布電力市場未來發展公眾諮詢結果,其中以世界自然基金會及地球之友為首的環保團體提交了多於5,380份建議書,應記一功。他們提出了長期的方案去改變人們的習慣,其支持者應對此感到慶幸 — 因為能源改革本身就是一個長期鬥爭,路漫漫其修遠兮。
言下之意,香港人對現行的能源供應方式習以為常,讓政府看不到改革的迫切性。
四個原則
港人大多接受政府為他們制訂的安全、可靠、合理價格和環保四個能源政策原則,並在「確保電力供應能符合能源政策目標」下,「兼顧為市場引入競爭的目標」。這個順序亦大致反映了其重要性的先後。整體來說,香港人對此並無太多怨言。
安全方面,能足著墨的議題並不多。發電廠的運作在這二十多年來一直不是關注重點。即使是大亞灣的核電廠問題亦未曾帶來長期而深遠的影響。
可靠方面,香港可謂冠絕全球。對於沒有在海外生活過的人而言,大廈或地區停電的經歷可謂少之又少,令人不禁以為電力供應就如氧氣一樣無處不在。
合理價格的問題較為棘手。讓選民享受便宜的電費當然為從政者所好,但政府最近宣佈電費補貼不會無了期延長,反映了這個長達八年的補貼計劃已令人認為享受低電費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低收入人士的電費開支可謂近乎零。而這個城市的「電費冷感」亦從習以為常的冷氣及光污染中可見一斑。所以當部份立法會議員反射性地為有需要的人士(及選民)爭取補助的同時,他們的努力不見得就能轉化為有效的政治壓力。
時冷時熱
第四個原則,也就是環保,則是一個更有趣的議題。市民對於空氣污染的關心程度往往取決於當時的實際情況。當污染較為嚴重時,向電力、交通及航運公司施加的壓力自然更多。而源自中國內地的污染則非港人所能過問,故而隨著冬季北風帶來的,除了縣浮粒子,還有無處宣洩的不滿。
但既然港人對本土電力政策並無太多怨言,引入競爭的建議自然亦無從入手。如上述,電費過於便宜令他們大多忽視電力使用率及環保問題;而穩定的電力供應亦令他們看不到有需要引入競爭。如果他們真的關注環保,他們就應向德國人借鑒,身體力行解決問題。
德國的例子
一篇於十月在《國家地理雜誌》網上登載的文章(Germany could be a model…, 二零一五年十月十五日)講述德國人如何將安全及環保等切身議題從政府冗長的咨詢裡帶進社區,由市民自發解決問題。
在弗賴堡的外圍,有兩座風力發電站為當地一個小鎮供電。這兩個發電站在該鎮一位名叫Josef Pesch的人號召下由五百二十一位市民合資建成;在弗賴堡,農民與學生們抗議興建一座核電站,結果令當地成為太陽能城市的佼佼者;而在漢堡,熱水的供應源自燃燒污水及工業廢料,他們亦有一個太陽能站為過千家庭供熱 — 這些都是社區自發的成功例子。
德國人在能源方面的成功在於他們在要求政府重視環保問題的同時,亦會自資處理。儘管近年的財務危機拖慢了這一步伐,一個能反映民意的民主政府還是帶來了一定的改變,而這一切都源自於民間自發的行動。
愛理不理
香港嚴格而言並沒有公司壟斷發電市場。任何人都可以在他們的屋頂設置太陽能電板或熱水板,而廢物轉化能源事實上也是一個可行的計劃。然而社會乃至區議會至今仍然只有少部份聲音提倡社區發電。鼓勵商戶和住戶減少用電量(在商業社會我們稱之為需求管理)一直以來都成效甚微。儘管增加效益的措施理論上是何樂而不為,但香港人看來對此並不十分熱衷,以致電力公司被放在一個鼓勵用戶減少用電的微妙立場上,尤如一位體能教練在督促不情不願的癡肥人士進行鍛鍊一樣。
現實是,港人在數十年間已被電力政策寵壞。這當然不代表我們不能改善現狀,向零煤電走近一步。環保團體一直以來據理力爭,證明香港還是有人關心我們的公共健康的。
現今不溫不火的利潤管制協議變動並不會帶來實際改善。求穩的環保措施雖然聊勝於無,但只有推高電費才能真正改善浪費情況。
身體力行方為上策
如果香港人真的渴望改善環境問題,他們就應自發響應,又或要求區議會著手處理。住戶及商戶應減少用電;建築行業應以太陽能加熱及發電;而區議會則應推動廢物發電。但這些建議至今仍流於空談。
給從政者的建議如下:在市民自發推動環保之前,只管關心其他重要議題就好。只要供電安全、可靠性及收費這些原則維持穩定,煤電及空氣質素方面亦有一定改善,過份執著於利潤管制協議的細節是徒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