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arning: foreach() argument must be of type array|object, null given in /home/harbour/www/archive/wp-content/themes/fox/inc/admin/import.php on line 323
香港人不應「被特朗普」 - Harbour Times

香港人不應「被特朗普」

Share on facebook
Share on twitter
Share on linkedin
Share on whatsapp

香港既以國際都市自居,則應對現今的民粹風氣加以提防。

本文由記者Alex Fok翻譯,原文《TRUmp, TRUdeau, TRU-HK》於4月15日刊登。


 

特朗普(Trump)特魯多(Trudeau)的共通點可能只在於他們的名字(‘ Tru-’)。後者已當選加拿大總理,但前者總統夢恐怕難以實現。香港社會正處於在這個「特」之間,若繼續向特朗普的主張靠攏,後果將不堪設想。

 

兩個「特」之間

特朗普在近年牽起了一股排外情緒,將一些確實存在的問題歸咎於穆斯林,墨西哥人等「外人」。儘管特朗普的言論在共和黨激進選民間受到不少支持,他能藉此當選美國總統的可能性實在不大。

而在加拿大,短暫的反穆斯林論調釀成了選舉災難,而特魯多正是靠著他的包容路線大勝當選,並於任內收容敘利亞難民,更為渥太華以往的種族政策道歉,其「陽光」政策可見一斑。

香港政壇正朝這兩個相反的方向前進。強調失業問題及犯罪率的西方排外主義在這裡同樣有它的市場,但中港之間微妙關係則令這現象變得更為錯綜複雜。

 

「特朗普化」

筆者曾與不少「本土派」人士接觸,發覺當中大部份人都認為非華人也能夠成為香港人。這些人都有國際視野,並視香港為國際都會,以此角色防止香港淪為又一個中國的樣板城市。而其他一些本土派人士則將重點放於內地人的身影以及中央的逐漸明顯影響力。

親北京陣營當然不能以這種反中的立場回應社會上的民粹情緒,難民自然成為了他們的攻擊對象。主導這一言論的政客口說「難民」,在他們的支持者耳中則是「南亞人」。當中真正的目的在於鼓吹社會對非華人的反感。

在另一個層面上說,針對難民的言論與一些政治領袖於佔中時大張旗鼓宣稱的「外國勢力」論同出一轍。那些所謂的「證據」至今仍無從考究,但反「假難民」的情緒確實能將社會仇恨指向華人以外的種群。

這一種風氣亦於社會上層顯現。一位行政會議成員早前指外傭在港淪為外籍男士的性資源的言論迫使其在外傭的抗議聲中道歉(不過道歉的對象並不包括外籍雇主們)。

 

「特魯多式」

與此相比,我們的財政司司長一直嘗試將社區的多樣性視為香港的特色所在,而非其包袱。他甚至認為「會否講純正的廣東話」並不是「一個人作為『香港人』的障礙」。他亦於同一週出席由民主思路湯家驊主持的電影《美國飛人》(Race)慈善籌款首映禮,並在活動中發言。電影講述美籍非裔田徑運動員Jesse Owen在納稅德國舉辦的奧運會中奪冠的故事。

另一位嘉賓為The Zubin Foundation的Shalini Mahtani(馬夏邐)女士。該組織近期發佈一份十六人名單,將這些來自少數族群的合資格的專業人士推薦給政府,公司機構以及非政府組織,並藉此向社會宣揚這些「香港人」對香港社會所能產生的貢獻。

Mahtani女士在主持組織活動時提及一個有不同種族背景的小女孩將自己形容為四份一來自父親的原國籍,四份一來自母親的原國籍,四份一來自他們曾居住的國家 — 而最後的四分一則是一個香港人。

雖然我欣賞這種歸納方式,但這並不夠好 — 甚至可能會產生負面效果。如果一個人說他同時有兩個背景,別人很難相信他真正能「百份百」融入他們。我們的社會需要一個更能涵括各類人的身份代名詞。

 

「百份之二百」

筆者多年來一直指母國加拿大人已經超越了數字的框框,當中很多人都是來自「百份之二百」的背景,這亦是加拿大成功的一點。筆者的城市香港亦有不少人有此心態,儘管他們並未能準確言傳。

自認是加拿大人的魁北克省人一直被分離份子在兩者之間作錯誤的取捨。反對分離的人以他們能同時百份百投入加拿大及魁北克至此佔據上風。當地移民,包括筆者的外父外母,既可以是百份百華人,亦可以是百份百加拿大人。

這種思維是一種獨特的。但中國政府並不吃這一套,移民離開中國的人會被迫放棄中國國籍,而Paul Zimmerman(司馬文)、Mike Rowse(盧維思)及Allan Zeman(盛智文)等「新中國人」則要放棄他們的原國籍。與此相比,渥太華對自己的國民多了一份信任,信任加拿大在他們心中的位置。

筆者自認為百份百加拿大及百份百香港人。筆者在香港紮根的二十年間所結識的外地人中則大多則相信想法,並致力為兩地政商文化交流作出貢獻。

比起「五五分賬」,「十十無窮」才是正路。

 

香港的「百份之二百」

對大部份來港移民及回流港人來說,這種觀念並不難理解。但對很多局外人而言則不然。

「外國勢力」論的支持者自然會對之側目。他們對「國家」的理解仍然留於一個由上而下的管治體系,所謂「天無二日,民無二主」,他們的精力都放在遏制那些「外人」,「不忠」的人上,並從中形成了偏執思想及不和。

但當一個人對一個思想而非「國家」效忠,致力建設一個包容富裕的社會時,那個思想就是贏家。它能將不同人聚集起來,互相以瑜掩瑕。

同樣道理,如果港獨風潮鼓吹將中國人與香港人在身份上劃清界線,那它就是站在「百份之二百」的思維的對立面。很多香港人都以這種「雙重百份百」的身份抱有認同感(雖然「中國人」與「共產黨支持者」之間界線並不清晰),當中會有人明白外地人也可以持有類似的雙重身份認同,另一些人則仍會以中國傳統的華夷之分來排除他們。

本土派或港獨支持者也同樣想其他人在身份認同上與中國人劃清界線,近期的民意調查亦反映越來越本地人已經作出了他們的選擇。本土派可能不會反對其他人同時認同作為香港人及英國人的身份,但他們來說,「中國香港人」並不是一個可取的稱呼。

 

TRU-HK

一個直正的香港身份仍在建構之中。那些提倡融和的人會更容易與不同意見的人合作,而持相反立場的人則只會鼓吹更多對立。

適逢選舉年,選民將以選票決定香港將走上哪一條路。較悲觀的人可能已選擇在台灣開始新生活,又或是正在變賣他們在香港的資產。而對那些仍然希望留下來的人,他們將看到一個「特魯多式」的香港,又或是一個「特朗普化」的香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