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由記者Alex Fok編譯,原文可見於《Vaping: HK medical community at odds with British counterparts》及《Vaping: Government unmoved, key researcher clears the air re research》(分別於4月29日及5月4日登刊)。
英國皇家內科醫學院(RCP)近日發表一份有關電子煙的報告,指電子煙比傳統香煙安全,可藉推廣電子煙協助煙民戒煙。報告引用多份研究,當中包括英國衞生部重要執行機構 — 英格蘭公眾健康(Public Health England),指電子煙所含的有害物質只有傳統香煙的5%,令煙民可以在攝入尼古丁的同時避免吸食傳統香煙。
報告亦反駁了一些有關電子煙的爭議及誤解,指英國本地數據顯示電子煙並非吸食傳統香煙的入門快徑。相反,電子煙比其他替代品更能鼓勵戒煙。
有關報告在美國已引起激烈討論。而在香港,由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委託,浸會大學生物系助理教授鍾姍姍博士領導的研究發現,所有電子煙樣本含致癌物多環芳香烴(PAHs)及首次發現含化學物質多溴聯苯醚(PBDEs),而兩者均由電子煙的部件產生,且電子煙中所含的PAHs濃度比路邊空氣中的PAHs濃度高100萬倍,故鍾博士認為研究電子煙的危害並不應只著眼於其煙油。
對於有外國評論文章批評鍾博士的報告將電子煙及路邊空氣中的PAHs濃度混為一談,鍾博士指她在新聞發佈會上已強調兩者實不能直接對比,但其後的媒體報導中卻沒有提及此點。
鍾博士說她仍未深入了解RCP報告中的論點,故不宜作太多評論,但她指暫時未有發現報告中有新論點,相信其對PBDEs的新發現因仍在等候一本國際學術刊物的審查結果,詳細研究內容仍未對外公開之故而沒有被RCP引用。
至於一直主場禁售電子煙的香港吸煙與健康委員會以及立場相近的香港政府則沒有對RCP報告作直接回應。後者同時重申未見有足夠證據證明電子煙的危害比傳統香煙小,但回應中並沒有解釋何為「足夠證據」。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不少醫生都師出RCP,當中包括食物及衛生局局長高永文,他於2002年成為RCP公共衞生醫學科院士。